主板 频道

Intel激战NV P35与680优异平台对比测试

   【IT168评测中心】Intel凭借采用全新Core架构的Core 2系列处理器成功地挽回了曾经失落的市场与用户的信心, 在中低端市场上大家或许还会在犹豫买Pentium Dual Core奔腾双核还是Athlon64 X2系列,但到了中高端的市场,AMD在这部分市场的供货严重不畅,而且实际的性能表现也未如理想,越是高端产品的差距则越大,因此中高端市场的用户与玩家似乎只有Intel的平台去选择了。

   在这部分市场平台的主板选择方面,Intel自家芯片组的产品依然是相当强势,而一直没有得到Intel大力支持的NVIDIA也毫不示弱,而且NVIDIA也在一直不懈地努力。直到去年的11月,推出了首款基于nForce 680i SLI芯片组的产品,该产品也成为了Intel平台上唯一能够实现SLI技术的高端图形平台。

  当Intel优异旗舰X38芯片组尚未正式发布之时,Intel的P35芯片组与NVIDIA 680i系列芯片组仍然是目前Intel高端平台中的不二之选。相信大家都清楚,P35是Intel近段时间才发布的芯片组,在部分的功能以及超频能力上有着一定的优势,而已经上市大半年时间的NVIDIA 680i芯片组产品也仍然风光,在超频功能以及SLI技术支持上仍然是目前Intel平台的产品中最具优势的。

  而对于高端玩家和用户究竟是选择原厂的P35还是选择功能更为丰富的nForce 680i SLI?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会逐一地为大家分析两大芯片组的优略,在性能、功能以及超频多个角度比对个中的差异与特色。

测试平台 :

测试说明 :

  首先,我们将由最基本的默认频率对比开始,关注一下Intel优异平台芯片组P35+ICH9R与NVIDIA面向高端用户的NVIDIA 680i SLI芯片组的真实性能比较。在测试平台中,为了保证平台能够得到充分的性能发挥,因此处理器、显卡、内存我们均采用了Core 2 Duo E6700、NVIDIA GeForce 8800GTS 320MB、2GB DDR2 667等较高的配置方案进行相关的性能测试。

  测试项目主要分为综合性能测试项目以及图形性能测试项目,对各款芯片组处理器、内存、磁盘等各个性能环节进行全面的比较。

综合性能测试项目 :

图形性能测试项目 :

  在默认频率的比拼下,Intel新一代的优异旗舰芯片组并没有明显的性能提升,与NVIDIA的nForce 680i SLI芯片组相比起来只能说是势均力敌,无论是在综合性能的测试项目中还是在实际的游戏表现中,在各个项目的细节测试我们均不能通过一点点的微弱差距判断芯片组之间各个模组性能的差距。显然,NVIDIA经过了多年的研发后在Intel平台上的进步神速,与Intel自家的芯片组产品不相伯仲。

  Intel新一代开发代号为BearLake的P35芯片组相比起上一代的P965产品在硬件配置上并没有明显的改进,在P35 MCH芯片上唯一最大的配置改动在于能够完美地支持1333MHz前端总线的处理器以及预留了对DDR3内存模组的支持,使得平台的内存带宽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

  另外,P35芯片组仍然能够对AMD的Crossfire双卡互连技术提供支持,但相比起NVIDIA的SLI技术,AMD的Crossfire在驱动上以及兼容性上均显得有点不足。在较早前的测试中,我们在一款P35+ICH9R的芯片组主板上,并未能成功地通过两张HD2900XT组建Crossfire平台。

  而南桥配置方面,同样被划分为ICH9、ICH9R、ICH9 DH三个配置方案,其中ICH9为最基本的配置方案,而ICH9R/DH则是在定位较高的主板上应用的方案,在功能上能够体现出之间的差距。相比起以往的南桥,ICH9R增加了Intel Rapid Recovery Technology、Command Based Port Multipliers以及Turbo Memory技术的支持,并且USB 2.0再增加了两组,总共能够支持多达12组的USB设备。

  其中Intel Rapid Recovery Technology能为用户提供简单快捷的数据复原功能,它可以把硬盘的镜像备份到另一块称为恢复硬盘的硬盘上。用户可自行选择当系统进入闲置状态还是在某个指定时间进行Recovery Drive的内容更新,以确保Recovery Drive发挥最大的数据保护作用。如果主硬盘出现故障,系统可以直接从Recovery Drive启动,并进行数据复原工作。

  Command Based Port Multipliers技术主要体现在磁盘接口的支持上,目前大部份南桥芯片的SATA接口,每组只能连接1个SATA装置,限制系统的硬盘支持数目,但加入SATA Port Multiplier支持后,每个SATA接口可连接超过1个SATA装置,分享3Gb/s传输带宽,最高可达15个SATA装置,大幅提高系统的储存设备的扩充能力。现在SATA Port Multiplier技术共有2种模式,包括Command-based switching及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 (FIS)-based switching。

  两者区别在于,Command-based switching只允许带宽的数据传送由其中一组SATA装置独占,而在传送期间,其他设备将需要等候这个指令完成后作出切换;而FIS based switching则允许多个SATA硬盘同时共享带宽,因此效率较Command-based Switching更高,充份表现SATA 3Gb/s带宽的优势。但由于运行需面对频繁的数据传输处理,让硬件支持成本大幅增加,软件支持也占用大量处理器资源,因此ICH9R选择支持Command-based switching模式。

  Intel Turbo Memory Technology主要是基于Microsoft新一代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上实现的ReadyBoost及ReadyDrive功能,相信大家都清楚ReadyBoost及ReadyDrive功能均需要普通的USB 2.0 NAND Memory实现,而Intel的Turbo Memory技术使用的是更为高速的PCI-Express协议,并且Intel Turbo Memory的控制芯片不会被系统识别一个Flash Drive,在速度上有着更大的优势。总而言之,Turbo Memory技术可以令Windwos Vista的系统启动以及程序加载的速度达到更高的效率。

  单单从硬件配置来比较,nForce 680i系列芯片组与Intel的P35芯片组唯一较大的分歧就在于PCI Express通道的配置上,其中nForce 680i SLI南北桥芯片组可实现多达46组PCI Express通道,使得主板能够轻松实现全速PCI-E x16 SLI+外接Physic物理卡的完美图形配置输出方案。而其余的RAID、SATA Rev2.5、HD Audio等配置两者则大同小异,没有存在任何的差距。

  在细节的功能表现上nForce 680i SLI芯片组的产品则显得相当丰富,首先从最容易体现的超频功能说起,相比起Intel芯片组主板上的固定的分频功能,NVIDIA在nForce 600i系列芯片组加入的Clock Synthesizer技术则显得更为实用,该技术可以令处理器、内存、SATA以及其他PCI Express设备提供独立的时钟发生器,以25MHz Single-ended为单位,使得超频玩家可以独立地控制好各个设备的频率,有利于处理器冲击高频时其他设备带来的一些外部因素影响。

  而对1200MHz SLI Ready memory内存的支持也是nForce 680i SLI芯片组产品的超频功能之一,所谓的SLI Ready memory就是在内存模组中加入了Enhanced Performance Profiles(EPP)增强型性能配置文件,使得平台能够直接应用更高性能的内存设置(包括频率、参数、电压)。简单来说,nForce 680i SLI芯片组配合1200MHz SLI Ready memory的内存模组使用的时候,用户无需进行反复的电压、参数与频率的调整,平台即可让内存模组工作在1200MHz、非常好的的参数以及能够保证稳定的状态下运行。

  除了较为特别的超频功能外,nForce 680i SLI芯片组产品还具有一些较具特色的硬件功能,如Native Gigabit Ethernet Connections、NVIDIA DualNet Technology、TCP/IP Acceleration等功能都可以让用户带来更多的使用便利。

  在软件方面,nForce 680i 同样具有值得一提的地方。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由官方开发的nTune Ulility应用程序,NVIDIA的nTune融合的特性比任何其他系统调整或监控产品更多,是业内唯一专门针对基于NVIDIA nForce的PC而设计的性能调整应用程序。有了NVIDIA nTune,系统可以自动把PC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工作状态,例如用户的系统能够在激烈的游戏时自动调整为最高性能设置,或者探测到插入了一片DVD并将系统设置为静音运行。这个智能化应用为更改总线速度、内存定时甚至调节电压提供了最安全的方式。它能够让您在易于使用的 Windows界面中轻松更改相关设置,这样用户就不再需要重新启动系统更不用进入BIOS进行繁琐的更改与设置了。

  此外,相比起Intel的ICH9R南桥,nForce 680i SLI芯片组对SATA Rev2.5界面硬盘的Native Command Queueing(NCQ)功能提供更为方便的支持。Intel的ICH9R南桥在安装系统时需要插入软盘安装相应的AHCI驱动才能实现NCQ的功能(标准的ICH9南桥无法对该功能提供支持),而nForce 680i SLI芯片组则无需在安装系统前安装任何驱动,在安装系统后再安装相关的驱动程序即可方便自如地启用或者禁用该功能。

  无论是刚刚推出的Intel P35,还是已经推出大半载的NVIDIA nForce 680i SLI均能对1333MHz前端总线提供很好的支持,但显然对于超频玩家来说333MHz的外频是显然不够的。

  根据笔者较长时间的接触与试用,Intel新一代的P35芯片组在冲击高外频方面的表现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不少一线大厂的产品均能达到接近600MHz的高频。相比之下,nForce 680i SLI则显得相对较为逊色一点,最高的频率仅能达到560MHz左右,而能够稳定的频率则仅为530~540MHz左右。

  对于追求极限的玩家,我们无可厚非地推荐新一代的P35芯片组产品,而对于不在乎“一时之快”追求极限的用户,nForce 680i SLI则可为用户带来更多的功能体现与优势。

  而在功耗方面的表现,两者则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两者都是使用90nm的工艺生产,但Intel的P35+ICH9R方案要比NVIDIA nForce 680i SLI的C55XE SPP+MCP55XE MCP配置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经过实际的测试,在主板其他功能芯片较为接近的情况下,NVIDIA nForce 680i SLI平台的功耗比Intel P35的功耗要高出50~60w左右,差异相当明显。尤其在高频率的测试中,NVIDIA nForce 680i SLI的C55XE SPP北桥芯片的发热问题成为了该平台冲击高频率最大的障碍。

IT168评测中心观点 :

  在默认频率的比拼下,Intel新一代的优异旗舰芯片组并没有明显的性能提升,与NVIDIA的nForce 680i SLI芯片组相比起来只能说是势均力敌,无论是在综合性能的测试项目中还是在实际的游戏表现中,在各个项目的细节测试我们均不能通过一点点的微弱差距判断芯片组之间各个模组性能的差距。显然,NVIDIA经过了多年的研发后在Intel平台上的进步神速,与Intel自家的芯片组产品不相伯仲。

  对于追求极致的超频玩家,提供DDR3内存模组支持的P35芯片组主板产品确实是唯一的选择方案,该产品能够为这部分用户探索终极频率而带来更多的乐趣。而追求实用超频以及性价比的用户,nForce 680i SLI系列芯片组则是另外一个可行的方案,其中相当实用的Clock Synthesizer功能,对于超频玩家在冲击高外频时可带来极大的帮助,即使是超过500MHz外频,玩家也无需配备一对太高规格的内存模组进行配对。

  而在其余的功能比对上,Intel的P35与NVIDIA的nForce 680i SLI两款产品亦是各有所长,功能的实用性也是见仁见智。而在双卡系统的组建方面,nForce 680i SLI的平台相比起P35组建的Crossfire平台在兼容性以及易用性方面也相对有着一定优势,且nForce 680i SLI芯片组还能够支持PCI-Express x16全速的SLI双卡工作模式,为用户带来极致的平台表现,这也是我们在Intel自家芯片组还未能体现得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两款产品均能够对Intel在下一年主推基于45nm工艺生产、开发代号为Penryn的新一代处理器提供良好的兼容,其中NVIDIA nForce 680i SLI虽然并未得到官方的证实能够支持,但部分厂商已经透露对Penryn的支持完全不是问题,只需通过更新主板的Bios即能解决。

0
相关文章